捐资助学,情系桑梓。本期《侨乡传统》专题聚焦跨越三十余载的侨亲奖教奖学传统,见证绵延三代的爱心接力。从蔡友玉家族909万元的慷慨解囊,到东埔十个教育基金同场颁奖的盛况,一代代侨亲通过这种特殊方式,延续着对故乡教育的深切牵挂。他们用善行丈量赤子情怀,在奖教助学中传承文化基因,在移风易俗中重塑乡风文明。这不仅是物质支持,更是精神传承,侨亲重教传统已然成为连接故土与海外、滋养希望与梦想的精神纽带,也见证了爱国爱乡情怀在新时代的绽放与升华。
卢祖荫教育基金会十八年来专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累计资助达241人次,发放助学金近200万元;东埔十个教育基金同场颁奖,发放奖金超55万元;新加坡侨亲董欣跃家族设立的董伦华施红桔慈善基金11年来投入180多万元,奖励优秀教师200多人次,资助学生近2000人次……一串串数字背后,是跨越三代人的执着与坚守,石狮侨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990年,蔡友玉在家乡石狮成立了首个家族教育基金会。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最初的善举,会在三十多年后绽放出如此灿烂的花朵——累计发放教育基金超900万元,资助143名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如今在石狮,侨亲捐资助学已蔚然成风。每年8月,各个教育基金的颁奖仪式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线。
石狮侨亲对教育的支持,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7年,傅孙严家族设立“傅子坤和蔡玉英奖教助学基金”,1990年,蔡友玉教育基金会成立。三十五年来,这个基金会累计发放909.11万元,资助438人次家庭困难的优秀大学生。更令人感动的是,2002年蔡友玉逝世后,其夫人蔡洪淑佩女士及家族成员继承遗志,继续捐助家乡教育事业。一份爱心,跨越两代人,依然温暖如初。
侨亲们的捐助不仅面向学生,还涵盖教师群体。今年夏季,旅菲石狮八中校友会策划“第六届优秀教师团赴菲文化之旅”,组织优秀教师前往菲律宾交流学习。这种奖教方式创新而富有深意——既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也为他们提供了开阔国际视野的机会。在资助对象上,侨亲们既奖励优秀,也扶助困难。卢祖荫教育基金会十八年来专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累计资助达241人次,发放助学金近200万元。
2025年8月22日,鸿山镇东埔村奖学助学奖教颁奖仪式上,十个教育基金同场颁奖,发放奖金超55万元。这些基金各有特色:邱荣煌家族教育基金25年共发放106.1万元;邱家番家族教育基金20年累计发放107.465万元;2024年成立的邱天从张爱治教育基金两年累计发放7万元。
如今,更多的海内外乡亲更是积极响应村规民约,简办红白喜事,将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捐资助学,这种做法既减轻了村民的负担,又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比如下宅村的企业家、乡贤、爱心人士纷纷响应移风易俗号召,将简办喜事节省下的钱慷慨捐赠霞泽教育促进会。
三十余年的坚持,换来更多的受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侨亲们的爱心已经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更可贵的是,这种善举正在石狮形成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社会风尚。每年8月,石狮各个教育基金的颁奖仪式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线。老中青三代侨亲用行动诠释着:教育是最大的慈善,也是最深情的爱国爱乡。
(记者 邱育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