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概览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古卫城,寻找老街记忆

  ■陈淳淳

  站在永宁卫城东瀛门前的广场上,穿过历史浩瀚的烟尘,六百多年永宁的古老卫城在历史上曾经遭受倭寇的洗劫、“禁海迁界”的遗弃、日本侵略者对城墙城楼的炮火轰击,历经数百年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剩下残垣断壁最终被拆毁,如今新建的城墙城楼没有了古老沧桑的痕迹,只有被六百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托起的雄浑大气,焕发出永宁卫城新的光芒。

  回眸六百年的烽火岁月,依稀可见明代名将俞大猷率领军民抗倭的英勇场面和民族英雄戚继光带领戚家军鸳鸯阵在永宁卫与俞大猷联合打击倭寇的雄风。仰望历史的天空,仿佛还能听见远去的鼓角在历史的长河里铿锵。永宁卫城,这座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建的滨海城池,经历了数百年的烽火洗礼和沧海桑田的考验,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古卫城的历史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海丝非遗文化、宗教文化等,成为今日永宁文旅融合的新主体和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穿过宽厚的城门,沿着青石板路走到永宁城隍庙,这座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修缮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城隍庙,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占地面积近三千平方米,以中轴线为基准,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主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完整保留了明清两代的石雕、砖雕、木雕的精美工艺,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有檐楼,抬梁式木结构,前后殿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浓缩了明清两代闽南寺庙的建筑精华。这座承载了六百多年历史记忆的城隍庙至今依然香火绵延不断。城隍庙不仅是一座城的民俗信仰,还是两岸文化交流的载体,更是研究古卫城文化的历史资源,每年的金秋时节,永宁城隍庙都会举办新一届的文化节活动。

  永宁古卫城依山而建,拾级而下沿着巷陌走到老街,自上而下倾斜度二十多米,行走在巷陌,随处可见中西合璧的番仔楼和出砖入石燕尾脊的闽南红砖古大厝,番仔楼是侨乡文化的载体,每一栋番仔楼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下南洋的辛酸故事;红砖古大厝是闽南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巷陌老街浸染着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隐藏着古卫城多少生离死别的历史记忆和多少侨乡风流人物的感人故事。老街的风华岁月早已远去,只留下青石板路上古今交错的印记。漫步在宁静古朴的巷陌,是一种远离喧嚣的恬淡,斑驳的墙面、木质的旧门窗、凹凸的青石板路,悠悠然地对着行人诉说岁月的沧桑。巷陌深沉而沧桑的古韵之美,宛如一坛把岁月酿成质地醇厚、味道酸绵香甜、层次丰富的陈年老醋,给予人深沉而悠长的回味。

  下午的冬日犹如被打碎了的光晕,斑驳地照在街巷上,在清浅的光阴里,那些曾经倾城的美景,那些在墙头院内绽放过的似锦繁花,那些在春天里铺展过的旖旎画卷,那些在年轮中缱绻着的动人华章,还在流年里活色生香。永宁千米的老街是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古镇商贸中心,凭着丰厚的历史底蕴,2013年,永宁老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百年老街风华虽褪,但古韵犹存,青石板路沉淀着时光的痕迹,脚步在青石板上的每一个回响,都仿佛在与远去的岁月对话。什么样的脚步才能踩进历史的深处,去探访那一段段流传千年的历史传奇和那一场场动人心弦风花雪月的故事。

  傍晚的老街沉淀着百年的宁静,临街的寺庙香火缭绕,沿街的商户门店稀疏地开着,三五家小吃店飘出的闽南古早味引人驻足,具有闽南人文风情的古早味蕴含着老街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古早味是闽南人的乡愁记忆,一碗古早味是潜入闽南人心底深处朴实无华的温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家乡半月
   第03版:宝盖山下
   第04版:阮厝里
   第06版:闽南故事
   第07版:华界动态
   第08版:一带一路
探访古卫城,寻找老街记忆
夫妻双双把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