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读
闽南习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大都穿着盛装,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头担(dān)担(dàn)。”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可见,娘亲在,家就在,娘家是女人的避风港。
早上回娘家路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一家人欢歌笑语,满面春风。女婿登门,“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丈母娘看了笑哈哈!”随带猪脚、面线、猪肚、糕粿和糖果饼干等“伴手”,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回到娘家先向尊长拜年,互道祝福,再分送红包给他们,长辈也会分赠红包给带来的外孙。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赠送红包贺年。收红包是“囝仔爱年兜”的具体体现。
岳父岳母准备一桌好酒好菜款待女婿,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叙旧,“讲天捉皇帝”,讲春节的见闻,其乐融融。若是女儿第一次带子女回家拜见外公、外婆,有的还会送鸡腿,并且用红绒线系铜钱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称为“结彩带”。
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女婿让岳父岳母大人“摸头壳”,看看“灶脚囝婿”是否瘦了,发际线是否高了,勉励小两口在新的一年注意身体,勤俭持家,幸福美满,眼神里充满怜爱之情。“怣囝婿”大快朵颐之后,擦擦油腻的嘴巴,得了便宜还卖乖,口出狂言调侃:“老丈人热情款待,有讨好之嫌,担心女婿来退货。”这一天,“怣囝婿”大有“从奴隶到将军”的气势,令人忍俊不禁。
中午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后,再叙叙旧,约在下午三时以后就要离开娘家了。首次回娘家的,娘家要准备两根“挂尾蔗”及两只活的“带路鸡”给女儿和女婿带回家种植与饲养,寄托美好的愿望。所谓“挂尾蔗”就是红甘蔗,前有蔗叶,后有蔗头茎,并用红带子绑住两根甘蔗,以祝女儿女婿同甘共苦、永浴爱河、白头偕老,新的一年生活“节节甜”。两只“带路鸡”,则希望其女儿女婿像鸡一样多子多孙多福。
在过去,出嫁女儿回一趟娘家确实不太容易。现在交通通信发达,为人子女与父母的沟通联系越来越便利,滴滴打车、微信聊天、视频通话随时可以。“常回家看看”“多问候几句”,是更容易也更应该做到的一份心意,毕竟陪伴,就是最好的礼物和祝福。
习俗是文化的传承,一个延续千年的古老习俗,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正月初二“女婿日”虽经岁月洗礼却依旧保持原来旺盛的生命力。闽南文化植根于灵魂深处,滋养人们的精神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通过民俗活动的仪式感来体味传统、感受亲情,进而强化每个人心中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